拉板凳!Google 跟微软打起来了——Google 昨天推聊天机器人 Bard,微软今天要让 Bing 起飞了?

继昨日(2/6)Google 宣布即将推出名为「Bard」的 AI 搜寻聊天机器人,正面迎战 ChatGPT 後,微软也证实将在今日(2/7)宣布其新 AI 服务。

昨日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执行长皮采(Sundar Pichai)表示,搜寻引擎很快就会具备 AI 功能,Bard 会基於从网路上搜寻到的资讯,产生一段话来回应使用者提出的问题。他也分享了新搜寻引擎功能的特点,例如 Bard 可以简化复杂的主题,再呈现给使用者,举例来说,向 9 岁的孩子解释美国航太总署(NASA)的韦伯太空望远镜的最新发现。

而微软也不惶多让,证实将於今日(2/7)上午 10 点在其位於华盛顿的雷德蒙德总部举行记者会。到目前为止,该公司一直对其计划宣布的内容守口如瓶,不过外界推测微软将宣布结合 ChatGPT 的新版 Microsoft Bing 搜寻引擎。

日前(2/4)有网友幸运截取到微软短暂曝光的新版 Bing,发现微软新版 Bing 搜寻引擎的第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搜寻框,新版 Bing 搜寻引擎是一个聊天框,尺寸相较过去更大,并鼓励用户输入自然语言,而不是关键字,并且可以要求新版 Bing 查找特定主题或想法,甚至徵求其意见,Bing 再以聊天框回覆用户讯息。

Bing's ChatGPT

Sony 新推 Mocopi 动作追踪系统让你融入元宇宙

在 VR 领域同样野心不小的 Sony,日前又推出了一款名为 Mocopi 的有趣产品。它是一套由六颗能透过绑带固定在身上的动作追踪器组成的系统,配合演算法配戴者的手、脚、头和躯干动作能被即时传入 VRChat 等元宇宙 app。这样用户便能轻松制作模拟动作的影片或直接以全身来控制 VR 虚拟形象,为了方便使用者向 3D 动画软体汇入动作数据,Sony 也贴心地准备了对应的 SDK。

Mocopi 源於「动作捕捉」的英文「motion capture」,它的追踪器用到了「独家技术」但配合手机 app 便能操作。「通常情况下,使用动作追踪的影片制作都需要专用装置和操作人员。」Sony 在新闻稿中写道,「不过透过对我们专有演算法的运用,Mocopi 只要少量感应器就能实现高精度的动作测量,使参与电影和动画制作的 VTuber 和创作者摆脱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

Sony 计划在 12 月 15 日上线 SDK,它能将动作追踪数据和元宇宙服务结合起来,同时还会提供 Unity 和 MotionBuilder(Autodesk 的动画/动作捕捉 app)的即时开发平台。「这套 SDK 扩大了动作数据在全身追踪等操作中的使用范围,从而促进了元宇宙、健身运动等领域新服务的开发。」Sony 说道。

根据官方介绍,你只要拥有一台系统不低於 …

Meta 仍会押注在元宇宙上

虽然在 2022 年元宇宙计画的发展「比预想的更难」,但 Meta 接下来仍会在这类技术上押注。他们 Reality Labs 的首席技术官 Andrew Bosworth 日前发文强调了这点,并透露公司 2023 年开支的 20% 将被用於 Reality Labs。其中有一半会被直接投入到 AR 上,比例基本和前一年持平。

因为在元宇宙计画上大量投资,而且在全年前三季的时间里就让 Reality Labs 亏损了 94 亿美元之多,Meta 今年备受批评。「世界各地的经济挑战和 Meta 核心业务的压力,两者加在一起便激发了人们对我们投资的怀疑。」Bosworth 写道。同时他表示现在调转方向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後果」,而对拥有 Facebook 这一日活跃用户数正处於历史高位的平台的 Meta 来说,在 Reality Labs 上投入 20% 开支能助其「保持 AR 技术的领先地位」。…

我想当我自己…大人的「匠心」抹灭孩子的「童心」最後会怎样?

首来源:脸书

我最近在脸书上,看到网友贴了一张照片,是一家作文班的广告文宣:

image source:脸书

坦白说,我没有觉得(1)不好,也没有觉得(2)写得很好。我认为(1)的小孩子,写出了自己的体验,虽然是平铺直叙的日记体,但一看就知道是小孩子的童心。对於小孩来说,好吃就是好吃、不好吃就是不好吃,不必多加文藻词汇的雕琢,因为童心才是最可贵的;我相信很多人看到(2)会感到有点怪怪的,因为这不像一个孩子说出来的话,这就是别人的文字,然後孩子被教导「应该」要这样写,「童心」就被大人的「匠心」所取代。但是(2)可能会在考试中拿高分,因为对於台湾的国文课,技巧比本心好给分。

image source:脸书

我们都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事实就是这样,这可能是教育的问题所在。根据儿童福利联盟文教基金会在「2017年台湾学童学习状况调查」, 过半(50.4%)的国小学童有出现学习疲劳情形, 12.7%已达「学习过劳」程度,整体疲劳分数比2011年增加,而国中生与六都学生的学习疲劳程度较严重。

27.7%的孩子觉得学习课业让情绪上非常疲累、36.6%孩子结束整天课业和补习後,有累垮的迹象,六年来不见改善, 13.4%孩子因课业压力焦虑到失眠、睡不好、头痛或胃痛者占9.5%、饮食出现问题者占6.2%,自我伤害或一死了之的念头有6.5%。简单来说,我们这几年来的教改不但没有成效,反而把我们的孩子推向慢性自杀。

补习有没有用?我想因人见异,不过最要不得的心态,就是把补习当作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捷径,小孩子成绩不好,不用找出他的原因和心态,反正送去补习班就对了,让补习班来解决;补习班为了学业成绩和招生,拼命地走捷径,专注在答题技巧,最後台湾就变成一个走捷径的社会,因为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image source:Pixabay

日本有一位哲学家中岛芭旺,在2016年出版了自己的文集,震惊日本文坛,因为这位哲学家是自学出身,而且在他出书时年仅十岁。中岛用自己十岁的清澈眼光注目着世界,他常参加研讨课,也在推特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九岁的时候,中岛寄信给出版社表达出书意愿,他的文字简短有力,这本书迅速登上日本亚马逊文学榜第一名。

中岛芭旺的书里有一段话:

人家问我将来想当什麽,我回答:「我想当我自己。」
我觉得世界上大家都当自己,这才是正确的。
我们生活在不正确的世界里,连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需要勇气。

中岛当然也会打电动,他的母亲规劝他时,中岛把跟妈妈争执的心情写了下来:

「你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那不能打电动到底是怎样?
「你可以自己选。」
那不能打电动是为什麽?
「你喜欢怎样都可以。」
但是,又说「要照妈妈喜欢的方式喔~」

能不能多信任小孩一点?
明明是自己的小孩啊!

这句话大概写出了很多小孩的共同心声,因为在小孩的眼里,大人就是如此的矛盾啊!四年级的中岛,没有用什麽华丽的辞藻,没有用什麽天苍苍野茫茫,但是他的文字存在着纯真主张,还有对世界的想像。

我们可以想一想,中岛要是进了作文班,不知道会变成什麽样子?他也许会很乖、作文考了高分,最终成为那张文宣的教案:

香喷喷的烤羊肉、牧羊人骑在马背上的英姿
五颜六色的天与地,
人世间的美好,点点滴滴在我心里
挥之不去,那是最美的艺术啊!

全球时事变化莫测,火速追踪大数聚FB,给你不一样的角度观点

 追踪大数聚

习惯姿势、习惯情绪、习惯思想!如何摆脱一成不变的思考与低落情绪? 从改变姿势开始

首来源:大纪元

原文出自「习惯姿势、习惯情绪、习惯思想。」作者阿舟,本文经『阿舟物理治疗小教室』网站同意转载,未经同意请勿任意转载!

我一直蛮喜欢观察别人的表情,或是模仿别人的动作或手势,去猜测他现在的心情是如何,然後用相同的表情与表现动作推估另一个人的想法,藉由模仿、分类、归纳、整理,这也是我认识这个社会的方式之一。

然後当往下看姿势和站姿或步态时,这时候职业病就会立马上身,会一直想去评估他身体发生了什麽事。左边胸小肌紧、肩膀内外转不对称、右边腰肌或是荐髂关节发生了什麽事等等,是不是有受过伤或疤痕,如果他是我客户应该如何处理等等,直到离开捷运站或是那个环境。

image source:48beats

然而在最近发现国外有个人也和我很类似-Olivier Goetgeluck ,他也喜欢观察每个人的表情与动作。观察姿势与动作的方式不是以物理治疗的方式,而是观察表面的动作型态,去研究动作本身他代表什麽意思或对人造成什麽影响,因此我最近也尝试做这件事情,模仿别人的姿势:可能是插腰、双手抱胸、手搭在别人肩膀上或是伸展肩膀抬头挺胸等等,体会各种不同的姿势会不会对我造成什麽影响。

image source:hk01

有趣的是,每次动作总是会让我的身体或是情绪感到不一样。

这让我想到以前的一个实验「假笑研究Fake smile」他们发现,当你用一个牙签或小棍子放在你牙齿中间创造一个彷佛是微笑的表情时,当在高压环境下,纵使你并不是主动做出微笑的表情,这样的「假笑」也会比没有假笑可以让人以更积极正向的方式去回应环境压力。

表现也会因此而不同!

我们身体习惯的姿势或动作会塑造我们现在的心态与情绪,习惯的心态与情绪会与我们的思考模式有相关联。(习惯姿势→塑造情感与情绪→建构思考模式)

国外学者Stanley Keleman称呼他们为「情感解剖」(Emotional Anatomy)。

当我们使用固定已久的姿势习惯→会连结到我们的思考模式总是相同,这也是为什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为姿势与习惯的影响总是被人所忽略,然而影响却远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当你总是被困住或是总是感到不好的情绪涌上心头,觉得疲累、失落、失去希望等等不好的情绪里,或是总是被困在相同的难题,相同的处理方式总是效果不好,一直陷入在相同的思考框架中时。

image source:星关系

这里提供几个方向去改变这样的情况:习惯情绪(失落与缺乏希望)与习惯思考(陷入思考框架中)

改变习惯姿势→ 改变 情绪 → 改变 思想
改变习惯思想→ 改变 姿势 → 改变 情绪
改变习惯情绪→ 改变 思想 → 改变

产业链整合、落地「线下」体验…看中国线上旅游如何布局?

首来源:maxpixel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发达,各行各业的宣传和销售渠道也逐渐多样化。

对於中国这片广大的旅游市场,网路科技大幅提升的同时,也让传统旅行社、饭店业者及代理商皆得面对这波网路化的侵袭,逐步迈向电子化需求。透过网路结合自身服务资源,提供多元化的线上旅游服务能为不同的消费者所需,提供各别的消费选择。

因此,OTA(Online Travel Agent) 的概念也由此诞生,意即将组团、开团、旅游支付到出团等履行操作流程业务进行线上化应用。(如台湾的易游网、灿星旅游皆以OTA模式创立)

旅行社透过线上平台的搭建,结合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并利用互联网蒐集资讯及数据分析,为消费者即时提供所需资讯及推荐,同时回馈给企业、代理商或饭店,协助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本篇文章将带你了解,中国线上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去大陆旅游或是出差,就找在线旅游服务订购,好吃好玩好去处一次搞定。

七八月这段期间,全球各地的爸妈都纷纷趁着孩子暑假期间,带孩子外出旅游。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环境改变和经济条件进入佳境,加上中国超过13亿的人口数,促使旅游类的发展日益蓬勃。

历经10年的演进,从2006年至2016年这段时间,中国境内的传统旅行社数量不断地上升,虽然增长幅度趋於平缓,但数量还是持续性的增加,显示国民消费水准提升,对於娱乐和旅游度假的需求越来越大。

除了线上的旅游市场之外,传统旅行社的发展仍还存在着广阔的成长空间。对於中国境内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而言,传统的旅行社还是一个实用且安心消费的途径,因而在中国市场仍保持着平稳的增长速度。

核心企业整合产业链,扩大资源增加竞争力

为了这片广阔的旅游市场,传统旅行社也逐步转变,结合线上功能以提高服务效率,并进一步垂直整合产业链的多方资源,以承揽更大的消费客群,增加竞争力。

整合上游旅游资源,来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并透过设立线下体验中心和门市等方式进行市场布局,以增加客源渠道,这些是现今中国境内大多数核心企业的拓展方式,同时亦可发展全球市场。

例如中国大型热门的线上旅游网——携程,进行多方资源的整合,近年更投资许多风景区,并收购目的地服务商(如收购了唐人接),想由此介入目的地服务领域发展,以增加自身竞争力。

  • 1

  • 2

  • 下一页

Dr.J/出生率低房价还不跌?少子化台湾的 4 大燃眉问题!

Image Source:unsplash

文/Dr.J

●出生数从20万降到15万,导致少子化的社会因素

今(110)年出生人数,前11月出生数为13万9693人,预估整年大概就是15万多一点了;明年又是生肖属虎,从过去虎年的经验,我国不喜欢生出小老虎,所以该年度的出生人数大多会崩跌,预估在13万人之谱,不过大後年(龙年)又会反弹回来;只是经过这一番折腾,大概会进入到新的15万世代。

▲我国各年度出生人口数

Image Source:大数聚

从上图,第一团块是所谓的「战後婴儿潮」,第二团块大概是第一团块的子女,这两个团块都是我国出生人口的高峰,约40万人;其次,则是进入到「32万闷世代」,也算是第一团块後期的子女,为何会突然从40万跌到32万,我目前仍旧在思考这一个答案,初步猜测与当时经济高速发展有关系,人们离乡背井忙打拼,人手需求减少(农业转工业),老家在中南部,所以生育这件事情就缓了缓。

再其次,则是我们一般在说的「少子世代」,也就是出生人数仅有20万,探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发展背景因素外,大学随便考都上导致延後出社会的时间,加上妇女独立思维、个人主义的兴起,也让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想法逐渐式微,只剩下20万,现在并朝着15万、12万,甚至於8万的年出生人口趋势前进。

●困境1:房地产需求减少

少子化对於房地产需求的影响,不是没有,只是还没发生。

很多人说少子化讲了那麽多年,哪有什麽影响?房价也没因此跌啊!

这是一个严重的误会,少子世代,也就是20万的那一批,还在念国高中、大学,还没到买房子的年龄;现在购屋者还是「32万闷世代」,需求还算是相对高峰,再加上资金泛滥的结果,房价自然水涨船高;等到升息因素发酵,搭配上少子世代逐渐长大,房地产市场的需求逐步减少了,参照日本的现况,房地产真的是很便宜啊!(日本还有税制成本较高的因素)。

●困境2:学校崩跌

20万少子世代已经进入大学,我在2017年的文章中,提出「2026年学校或系所少三分之一」的论点 ,目前看起来正逐渐成形中,有媒体指称「估未来大学会倒40所、高中倒53所」 。

很多中後段班大专院校已经招募不到学生,连我兼课的中央大学,所谓的中字辈学校中,少数研究所都已经100%录取率了,所以公立学校後段班以及私校的中後段班,都面临无学生可教的窘境。

没了学生,教授的薪资怎麽给付呢?已经有学校研议各院所自己筹募资金来支付薪资;因此,系所的教授就要到高中职去招聘学生,最烦人的就是到各高中招募学生,甚至於教师招生绩效决定续聘学校 。

对於大学教授来说,自身都难保,哪还管得上大学教育的品质。

Image Source:unsplash

●困境3:兵源不足

最近,14天破天荒超长教召的议题 ,在网路上沸沸扬扬,许多人都在讨论有没有被抽到教召;而且最近教召不再是过去走一个形式,而是真枪实弹、模拟中共入侵情境的训练。

一方面与中共步步进逼有关系,一方面当然与少子化导致兵源减少也有高度相关,随着兵源快速减少,政府自然在此议题上有多所着墨,要不然真的发生战事,连打仗的人都没有,更遑论主权的维系啊!

●困境4:劳动力减少

这两年疫情的因素,使得国内外劳青黄不接,产业外劳与社福外劳都在抢人(例如长照人力),因为产业外劳赚得比较多,常常要把屎把尿的社福外劳更显不足,加上我国快速老人化,照顾人力更是短缺 。

这个问题也不是台湾独有,日本更是在亚洲地区培养了许多人力培训基地,像是比较冷门的尼泊尔、斯里兰卡,日本早已经插旗多年,这一个因为缺工而导致的「国际抢工潮」,看起来并不会停止。

15岁至64岁为统计劳动人口的区间,20万少子世代已经计算入这个区间中,企业不能只是叫苦,要赶紧解决这个愈来愈恶化的问题,回想起几年前鸿海力倡「关灯工厂」,也是不得不然的作法。

●结论:「政客们,看一下数据吧!」

本篇文章提出了房地产需求减缓、大学校数或系所数崩跌、兵源不足,以及劳动力减少的四大燃眉问题,还有许多影响也正逐渐发酵,像是未来10年是老人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育幼产业精致化…等,有兴趣研究者要好好把握这一个重要的趋势。

笔者写过无数篇趋势性的文章,也写过「图解透视未来」一书,在寻找资料与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发现政府部门总是反应慢半拍,很粗暴地找一些次级方案,譬如说想要解决少子化的困境,各县市都想到生育补助,结果各县市比谁补助的多,但只是让帐面上的出生人口数往高补助县市移动,像是离岛的出生率就不错,整体出生人数却还是持续下滑中,我真的不知道这些县市首长的大脑是不是不见了!

有时候看到这些现象也是深感无奈,问题点都写出来了,却有如螳臂挡车,强大的无力感,只希望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能够唤醒这些主政者的良知,真正分析一下数据、擘划一下趋势下的应对政策,否则政客当道,人民哪有未来!?

Reference:

[1] 预见台湾2050年》台湾人不生、大学不退场,9年後学校系所少三分之一!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9/post/201712250017/。…

想看 Disney+「台湾配音」怎麽搜寻?Disney+ 上有什麽好作品?推荐 3 个好用工具

Disney+ 正式在台湾上线,你这周末看了《尚气》还是重温了《冰雪奇缘》?

不过这类的 OTT 平台却无法以「台湾配音」为条件进行搜寻,让许多台湾使用者大感困扰,尤其家里有小朋友的更是需要台配支援啊!(还有一些很神的台湾配音例如《变身国王》就会让人想要重温经典 XD)

现在,在社群平台噗浪(Plurk)已有网友整理出 Disney+ 的台湾配音表单。

♦ 【Disney+ 台湾配音表单传送门】

网友制作 Disney+ 台湾配音表单,是独家配音或院线版一查就知

在这份 Disney+ 台湾配音表单上,可以看见六大标志性品牌:Disney 迪士尼、Pixar 皮克斯、Marvel 漫威、STAR WARS 星际大战、National Geography 国家地理及 Star 以及 Blue Sky 蓝天工作室以及日本动漫等独立表单。

每个独立表单内,都可以看见作品名称,以及该作品是什麽分类,如「电影」、「卡通影集」、「影集」、「短片」等,除了把台湾配音分类成院线版/独家,更罗列出主要配音名单,让喜爱台湾配音的 Disney+ 使用者可以依循自己的爱好,在此表单上搜寻到有台湾配音的 Disney+ 作品。

♦ TO 延伸阅读:Disney+ 正式上线!这个 OTT …

【科技巨擎拼 ESG】为达 2050 净零碳排目标,亚马逊、微软怎麽做?

今年郑州洪水与德国水患引发社会关注,专家们纷纷警示全球气候变迁问题日益严重,极端气候、台风、洪水与乾旱等天然灾害造成的损害将会日趋严重,气象学家也表示这类的天灾将会愈来愈频繁严重,气候研究及预测俨然成为全球最关注的重大议题之一。

气候变化要准确预测,须使用大量运算资源

气候变化预测受到全球相当程度的重视,联合国成立的跨政府组织单位 —— IPCC 是专门研究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迁的组织。但前日其首席气象学家 Julia Slingo 却表示:IPCC 的超级电脑模型不够好,无法预测极端天气的强度与灾害严重度,需要一个国际中心来提升气候模型的品质。

♦ TO 推荐阅读:德国、郑州洪灾仍可能重演,超级电脑能预测极端天气的强度与灾害吗?

无法预料的天灾来的又急又快,只有利用资料分析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才能及早因应、降低危害。但若要达成此目标,资料品质与运算能力两者都需具有足够高的水准。

此议题受世界关注,全球云端服务龙头 AWS(Amazon Web Service)就将其运算力贡献给非营利组织 SilverLining 来执行气候研究计画,也与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合作,让这些单位能在 AWS 上使用其技术来实施气候模拟模型的运算。透过云端技术,这些单位能在 AWS 上托管生成的巨量数据,不但能加速未来的气候研究,也让数据与工具的使用更开放。

献出你的数据!亚马逊开放 AWS 数据库,加速数据民主化

NCAR 也预计在 2022 到 2070 期间运行 30 个地球模拟系统与模拟数据,研究世界各地的人类行为对地球的影响,旨在加速人类对近期气候的预测与理解。这些数据资料都将托管在 AWS 上,用云端运算技术取得进一步的分析突破,未来相关数据 AWS表示也向会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开放。

根据 …

转行数据分析该注意什麽?腾讯工程师狂推的报表神器:FineReport

【为什麽我们要挑选这篇文章】由工程师转换到数据分析领域,许多人第一个面临的困难就是荒废了演算法技能、工作变成每天都在制作报表,但如何在这个岗位有更大的发挥,制作出让老板眼晴为之一亮的报表呢?让我们来看看过来人怎麽说。(责任编辑:吕珈宁)

原创 IT 技术管理那些事儿。看到文末,你不会对这篇超实用的文章失望的。我是一名演算法工程师,在某个大工厂工作….

但是工作了大半年,我发现我的演算法技能没有增加多少,反而 SQL 的水平提高了很多,因为一天到晚都在写,感觉自己就是一个 BI 报表哥,而且我还经常安慰自己:业务第一,取数要紧…

虽然总不能把代码叫数据探勘,用 SQL,Excel 叫数据分析,只要能解决问题就好,但我的心里总是过意不去,我一演算法工程师为什麽会去做报表?
同样的,我发现别人也有这样的问题:

同样的,也会有人怀疑 BI、报表这个岗位的未来在哪里:

以前做大数据平台还好,也可以上手弄 Hadoop、Spark、Storm、Flink 以及 Kafka 等集群,但是做了 BI 和报表之後,除了 SQL 和 ETL,我什麽也做不了。

其实这件事很好解决,不能看你的 title,这个岗位分化极大,而是看你想完成什麽事情,以什麽手段去完成这些事情。

我曾经也在大型企业搭建过数据中心,从专案规划到技术选型都投入很大精力,日吞吐上千个 G,存量达到 2 个 pb,刚开始也经常被业务喷,现在得到了认可。

我是从哪几个方面去做的呢?

1、规划专案架构

我们需要在每个时间段规划出这个专案所要达成的目标,比如一开始是手工报表,那我们有了数据仓库和大数据平台之後,就应该变成自动化的报表。

有了 Hadoop 之後,我们的目标应该是 OLAP 分析,规划做大一点总是对的。这里的框架主要聚焦於企业内部,对於企业内的不同团队、部门乃至於子公司,打通期间的数字藩篱,让数据在企业内部以同样的标准流动起来。…